歡迎訂閱 豐田時報
輸入您的郵箱進行訂閱,提交成功即可生效。
*本人同意將此表格的信息提供給豐田汽車(中國)投資有限公司,并同意豐田汽車(中國)投資有限公司向本人發(fā)送相關商業(yè)性信息、相關咨詢。豐田汽車(中國)投資有限公司保證按照 《豐田汽車(中國)投資有限公司 隱私政策》的規(guī)定及相關法律法規(guī)的規(guī)定,妥善使用消費者個人信息。
2023.06.10

勒芒24小時耐力賽前采訪Morizo“今后汽車運動中,最重要的元素”

勒芒24小時耐力賽決賽前一天,時報對Morizo(豐田章男會長)進行了采訪,話題主要圍繞比賽中的BoP(Balance of Performance,性能平衡規(guī)則)。

為何要針對這一話題進行采訪呢?那是因為比賽前賽事主辦方突然發(fā)布了新的性能調整規(guī)則,豐田賽車將在之前的基礎上加重37kg。將該加重以時間換算,勒芒賽道每圈圈速將慢1秒以上。

回顧去年的勒芒,24小時跑完的圈數(shù)是380圈。一圈慢1秒,累積380圈的話就是6分20秒。

再試著把這6分20秒換成距離。今年的預選賽時長為3分24秒451(8號車/布倫登-哈特利選手),所以24小時后將出現(xiàn)約2周的差距。

在比賽的10天前這樣的“性能調整”規(guī)則才被發(fā)表。車隊已出發(fā)奔赴勒芒,來不及進行任何措施應對。雖然勒芒前的比賽是3戰(zhàn)3勝,但面對如此嚴峻的不利條件,且發(fā)布時間過于倉促……這便只能是坦然接受的狀況了。

在這種情況下,Morizo從日本飛往勒芒,與車隊一同迎接挑戰(zhàn)。即使下周他必須暫別Morizo的身份,回歸豐田會長,迎接股東大會。

采訪如此繁忙的Morizo,時間非常有限。因此,時報本次只提出了一個問題。那就是——“關于這次的BoP,您作何感想呢?”

Morizo

“為了讓別的隊伍贏,要做到這種程度嗎?”這就是我的想法。我們車隊,甚至粉絲,大多可能都是這樣想的。

2016年奧迪(從勒芒)撤退,2018年開始保時捷也退出了。可以說,勒芒的“頂尖”標簽只有豐田了。今年,終于開始有其他制造商回歸,我們打從心底表示歡迎。

我想說的是:我們從事的,是“運動員同場競技的體育運動”。這才是汽車“運動”。絕對,不是制造商的“秀場”意氣的賽車“政治”!我想讓車手、工程師、機械師以展望下一個100年汽車運動的視角和心情,進行比賽。然而看到預賽,我卻不由感嘆“輸給了政治啊”。

(與單圈計時賽的預賽不同)決賽為固定時長24小時。我和我的隊伍會竭盡全力與被認之不公的政治做斗爭。車隊代表(小林)可夢偉,以及車隊其他成員,我也傳達了這樣的想法。希望粉絲們也能關注車隊堂堂正正奮斗的身姿。

總之……我們不希望參與的比賽是場見不得光的政治之賽。我們所追求的,是在公開的場合,在喜愛汽車的粉絲們的注視下,堂堂正正地一決勝負。

我想,在運動的世界絕對不會出現(xiàn)“為了讓其贏得比賽,居然要做到這種程度嗎”之類的聲音。競爭對手們應全力對決,我認為這才是“體育競技”。也是粉絲們想看到的樣子。若非如此,何來狂熱。

2周前,我自己跑了富士24小時耐力賽。世上很多人都在說BEV(純電動車)才是唯一選項,但豐田卻堅持以實現(xiàn)氫能社會為目標,相信氫能也是一個選項,并一直為之努力。

氫能曾發(fā)生過爆炸,“總之是危險的燃料”,被賦予這樣的印象,怎么也難以消除。于是,我親自握住方向盤,在公開的場合進行比賽,將氫能的標簽從“危險易爆炸”變成了“未來”。

去年的WRC世界拉力錦標賽(FIA世界拉力賽錦標賽),在比利時我同樣駕駛了氫能汽車。那個時候其實也有各種各樣的限制。但是被問道“誰來駕駛呢?”“是我,豐田章男。”回答的瞬間,主辦方立馬回道“請,拜托您了”。

由誰,在哪里做?我認為未來是可以創(chuàng)造的。今年是勒芒100周年。我認為這同樣也是大家共同創(chuàng)造未來下一個100年的場所。

我們將暫時忘記預賽的事情,在決賽的24小時里,竭盡全力,一決勝負。

我衷心希望的只是,“由運動員公平競技的體育運動”。這才是創(chuàng)造汽車運動下一個100年不可缺少的事,這是我的真心話。

我也是運動員。作為眾多運動員的代表,這便是我唯一想傳遞的信息。運動員們也好,粉絲也好,所希望的,都只是想享受純粹的體育競技而已。

Morizo表示他是作為“運動員代表”發(fā)聲,但也可以看出,他同時也是作為“汽車運動愛好者代表”發(fā)聲。

TOYOTA GAZOO Racing今年在勒芒打出了“Forever We Race”的口號。我想這個口號是蘊含了“即便是碳中和時代,也要繼續(xù)比賽! “為此,讓我們一起追求包括氫能在內的多選項吧!”這樣想法的宣傳語吧。

但是,為了實現(xiàn)“Forever We Race”,還有另外不可缺少的東西。那就是作為體育競技,運動員正面迎戰(zhàn)的身姿,以及在賽場產生的,勝利的感動和落敗的懊悔。正是這一切,才讓粉絲們興奮不已,沉醉其中。

如果在汽車運動中失去這一點的話,無論將來能留下多少發(fā)動機的轟鳴聲和振動,汽車運動都再也無法感動世人。采訪Morizo后,再次讓我們強烈地認識到了這一點。

請說說您的看法: